PMBOKER_拼搏客


 



我的分类(专题)

日志更新

最新评论

留言板

链接

Blog信息





『转贴』维客上的洛阳
xldxls 发表于 2006/9/1 9:19:00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wiki.cn/w/index.php?title=%E6%B4%9B%E9%98%B3&redirect=no

洛阳,原作“雒阳”,古为豫州的一部分,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,因境内有两水,也旧称伊洛。东与郑州市相连、南与平顶山南阳市相邻、西与三门峡市相接,北隔黄河和焦作市相望。

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,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。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,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。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,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,1948年置洛阳市,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,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)。

地理气候

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,横跨黄河中游。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。东有虎牢关,西有函谷关,北有邙山,南有伏牛山。毗邻中岳嵩山。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,也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。“河山拱戴,形势甲于天下”。

洛阳市境内为豫西小盆地,地势西北高东南低。地貌复杂多样,有山地、丘陵、平原和盆地多种类型。

洛阳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:四季分明,冬季寒冷雨雪少,春季干旱大风多,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,秋季晴和日照长。年平均气温:14.7,年平均降雨量:601.6mm。

经济

历史上的洛阳居华夏腹心,和长安一起作为东西二京达两千多年,是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之一。至元代后衰落。近代传统上的洛阳城的经济(晚民国)并不是以农耕经济支持的,据老人们讲,过去的洛阳城内居民十之八九靠盗卖文物为生,即盗墓,甚至发明了中外闻名的考古工具——洛阳铲

现代的洛阳市是一个建国后的新兴重工业城市,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之一,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,洛阳就有7个。一些与军工相关的重工业,拖拉机、轴承、矿山机械、铜加工等全国领先。但是随着改革后暴露的一些体制问题,20世纪90年代,国有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十分艰难。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成功运作,洛阳的发展恢复了较快的速度,以机械工业为主,还有冶金、建材、石化、纺织、食品等门类的工业开始复苏,是一个恢复生机的工业城市。

洛阳市政府同时从“工业城市”和“旅游城市”两条路出发,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很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,大力发展旅游经济。洛阳三宝“唐三彩宫灯、仿青铜器”是传统工艺名产。

交通

  • 铁路:陇海焦柳铁路,境内陇海复线1984年实现电气化
  • 国道:连天、晋襄两条公路干线在此交会。黄河公路大桥贯通黄河南北。
  • 高速:连霍、太澳、洛少高速公路横贯其间。
  • 机场:洛阳机场(LYA)。净空良好,年可起降天数在国内机场中较高。

资源

人口与居民

人口630多万,市区人口140万。

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。全市共有32个民族,其中汉族人口占602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98.8%, 其它少数民族近8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1.2%,人口比较多的有回族满族蒙古族

洛阳是个移民城市,居民来自中国各地。经过中华民国初期的灾荒,洛阳的人口大幅减少,许多人逃往临近的省份(如陕西,山东,湖北),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,发起“支持国家建设运动”,大量知识分子,工人从东北上海江苏等地迁入洛阳,这些人及其后裔在洛阳的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很高,约占40%强。但随着近年河南发展的相对落后,这部分人中逐渐出现了外迁(前往较大城市或外国)的现象。在分布上,城市的涧西区和西工区的外来移民最多,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是洛阳的新区和大型国有企业聚集区,这一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率最高,而老城区与瀍河回族区大多为原住居民,工商业相对落后。

文化旅游

洛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, 《道德经》,《汉书》,《资治通鉴》等俱在此着成。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。

从河图洛书,到春秋时期,孔子和老子在此探究礼义;汉代,张衡在此发明地动仪,写下《二京赋》;六朝时期,这里出现了建安风骨、竹林七贤;唐代,李白和杜甫在此把酒论诗,白居易和元稹在此互相唱和;宋代,司马光在这里修成《资治通鉴》

文学书画

牡丹

洛阳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牡丹的培育,所以洛阳的牡丹花很有名气,牡丹历来被誉为“花中之王”,有诗云“洛阳地脉花最宜,牡丹尤为天下奇”,通常人们会用雍容华贵来赞述洛阳牡丹。牡丹在洛阳的专门栽培,可以追溯到代或唐代以前,有武则天招百花祝寿,唯花王牡丹迟到,武则天大怒把牡丹从长安贬至洛阳的传说。在今天,洛阳市政府也把牡丹的栽培作为发展经济的旅游资源之一来重视,市内和郊区都有几个大型的牡丹栽培基地,他们兼有旅游、研究的作用,每个基地都有火车站直达的公交车。

名胜古迹

科研教育

科研

教育


阅读全文 | 回复(0) | 引用通告 | 编辑 | 收藏该日志
 


发表评论:

    昵称:
    密码:
    主页:
    标题: